“国际秩序转型与中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建设学术研讨会”举行

来源:浙江(浙江大学)国际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3-07-03浏览次数:65

2023621日,“国际秩序转型与中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01会议室举办。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国际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办,浙江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协办。

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HSE University)和莫斯科国立大学(Moscow State University9位专家学者参会,包括莫斯科国立大学公共政策系主任、世界公共论坛“文明与对话”的创始人、主席、原俄罗斯铁路公司总裁 Vladimir Yakunin,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世界经济与国际事务学院院长Anastasia Likhacheva,国际关系学系主任Alexander Lukin俄罗斯著名学术刊物《全球事务中的俄罗斯》主编、俄罗斯智库“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国际讨论俱乐部学术委员会主任 Fedor Lukyanov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世界经济与国际事务学院副院长Dmitry Novikov莫斯科国立大学副教授、俄罗斯“危机社会研究中心”总干事 Maksim Vilisov,高等经济研究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 Olga Puzanova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欧洲与国际研究中心亚太区副主任、国际关系项目负责人AnastasiiaPiatachkova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政治地理学与当代地缘政治负责人Andrei Skriba

参加本次会议的中方学者有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长江学者赵志荣、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家特聘教授蓝志勇、中国社科院中俄战略合作高级智库副秘书长许昌志、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俄罗斯杂志》主编刘军、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玏、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马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蔚文、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系主任王诗宗、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郎友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正绪、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高级研究员师小芹、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周露、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姜振飞、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薛冉冉、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孔小惠、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余逊达等共计三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的还有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十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

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国际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余逊达主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首先致欢迎辞,他对远道而来的俄罗斯学者及浙大以外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提出希望通过学术研讨会这样的交流平台,促进中俄专家探讨合作并碰撞出学术的火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徐宝敏和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Alexander Lukin也分别致开幕辞。

会议主要对以下内容做了讨论。

   一、当今世界形势与国际秩序转型

随着国际秩序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强,人们时常会问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国际秩序的格局正在发生何种转变?针对这一问题,Alexander Lukin提出,如今的世界已经被划分为几个区块,东亚地区的分界线也越来越明显。Vladmir Yakunin解释了这个分裂世界中的公共政策制定面临的危机,他认为这是由世界政治经济体系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的,包括经济危机给世界体系带来了系统性的改变、许多地区仍然处于战火和动荡之中、国家和社会内部的不平等越来越严重、宗教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信息技术带来进步的同时也暗藏风险。在军事和安全方面,师小芹提出AUKUS的形成是国际秩序转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因为我们可以从中窥视到美国大航海联盟、军事联盟体系和综合威慑战略建设的信号;姜振飞总结了冷战后核威胁的特点,他发现了冷战后俄核危机大多发生在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相关各方围绕着这些核问题的地缘政治等博弈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有核国家与无核国家权利与义务的失衡等更为突出等特点,进而认为强化地区核问题相关各方对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集体认同对于解决地区核问题至关重要

二、美国的亚洲战略和俄罗斯“转向东方”战略

亚洲,作为世界上第一大洲,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最悠久的文明、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地区热点问题大多发生在欧亚大陆边缘地区,国际秩序转型的变数很大程度上集中在亚洲,世界的重心越来越向亚洲转移,美国的亚洲战略与俄罗斯的“转向东方”战略都不约而同地将视野聚集在此。

Dmitry Novikov对美国的亚洲战略做了评论,他从历史和制度主义的视角回顾了美国的外交战略,认为美国外交战略很大程度上受国内因素的影响,孤立主义贯穿美国外交的始终。马斌则将目光聚焦到中亚,他讨论了美国中亚政策的调整及其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影响,认为中国应继续积极构建 "丝绸之路+"机制,在战略上立足于稳固的双边合作,以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地区的进展。

在对“俄罗斯‘转向东方’战略的讨论中,Fedor Lukyanov解释了俄罗斯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及其与非西方国家新关系的艰难道路,他认为俄罗斯从文化和传统上仍然属于欧洲,但已经不在西方世界的阵营里了。历史上,俄罗斯努力地想要融入欧洲,然而现在它已经被欧洲完全抛弃了。Andrei Skriba提出两国在国际关系的教育领域中也应该学会摆脱西方,他表示国际关系领域的传统叙事是由西方主导的,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尝试超越传统范式和方法。

三、俄罗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AnastasiiaPiatachkova介绍了俄罗斯与东盟的合作,她谈到俄罗斯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是多层次、多方位的,积极维持与周边邻国和区域内国家的良好关系是俄罗斯人所希望的。Olga Puzanova将关注点聚焦在日本上,探究了日本在东亚的战略以及俄罗斯与日本的关系。

针对历史上的中俄关系及构建中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与会学者们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蓝志勇认为,外交是国内政治和发展需求的延申,在分裂世界的新形势新挑战下,中俄应团结合作创造一个新的未来。余逊达认为中俄关系已经超越传统同盟关系的范畴,并就在俄罗斯推行“转向东方”战略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展中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出了建议,他认为中俄关系是建立在安全、合作和互信基础上的战略伙伴关系,未来的中俄关系应该朝着和平、合作、发展的目标继续前进。Anastasia Likhacheva从“不信任的全球化”的角度提出了中俄关系的新议程,他认为“不信任的全球化”反映的是对旧的全球秩序的不信任,需要寻找新的替代方案。许昌志阐述了中俄关系近年来取得的发展,并就中俄关系中存在的信任缺失、俄方担心对中国的过度依附、经济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等问题分析了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王玏和刘军在共同发言中回顾了中俄关系的历史,认为安全、发展和复兴是历史上中俄关系的内生动力,中俄关系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具有独立价值。周露介绍了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俄的旅游合作,中俄之间已经有许多非常成熟的旅游合作项目,但是也存在旅游类型不够丰富、基础设施差、容纳游客的能力不够强的问题。

四、中国民众对俄罗斯民族、俄罗斯传统文化的认知及中俄领导人的特点

薛冉冉通过实证数据,介绍了中国媒体中有关对俄罗斯作为“战斗民族”的理解及这个词使用的情况及其表征的文化内涵。讨论也涉及对两国领导人领导方式和决策方式的剖析,俄罗斯学者在自由讨论环节介绍了普京在俄乌冲突开始前的决策过程;王正绪分析了中国领导人的领导方式。

最后,在乌克兰问题上,孔小惠分析了乌克兰危机对台湾问题的影响,她认为乌克兰危机后美国加强了对台防御保障。

会议最后在自由发言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对彼此关心的问题其中特别是“转向东方”这个概念的内涵、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关系、在俄罗斯民族中的认可度、如何认识俄乌冲突的性质、俄罗斯普通人对冲突的看法、冲突对俄罗斯发展带来的影响、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总起来说,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世界正在由单极世界向多极世界转型,这个过程充满风险,但也蕴藏着新的发展机会。新时代的中俄关系前景广阔,发展中俄关系意义深远。在极为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如何以和平方式结束俄乌冲突,如何创建一种新的能为世界各国带来公平发展机会的多极世界,中俄如何在双方各自推进的现代化建设中相互合作,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俄都面临的课题。学术讨论有助于增进中俄之间的理解与互信,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对于中俄关系发展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把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持续下去。

会议结束后,中俄双方学者参访了余杭区人大代表联络总站和之江实验室。俄方代表对联络站广泛运用数字化技术促进人大代表、政府官员和普通民众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对浙江省在之江实验室建立短短几年时间里在高新技术方面取得的迅速进步留下深刻印象。




(撰稿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专业研究生 刘依云、王雨萌)